成语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,
是历史文化的积淀。
每个成语故事背后,
【资料图】
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,
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的智慧结晶。
即日起,让我们每天认识一个成语
了解背后的故事......
今日成语
【成语】
不落窠臼
【拼音】
bù luò kē jiù
【释义】
窠:鸟巢;臼:舂米的石器。比喻有独创风格,不落旧套。
【出处】
宋 吴可《学诗》:“跳出少陵窠臼外,丈夫志气本冲天。”
解释:写诗要从前辈老套的东西中跳脱出来,本身大丈夫就应该有自己的志气。
【近义词】
别出心裁 别开生面 别具匠心 不落俗套 别具一格
【反义词】
亦步亦趋 按图索骏 按图索骥 如法泡制 因循守旧 步人后尘 千篇一律 如法炮制 陈陈相因 鹦鹉学舌 依样葫芦
【用法】
动宾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定语;用于形容文章或艺术作品。
【成语故事】
中秋夜,贾府在大观园中设团圆宴,众人散去后,林黛玉独自凭栏伤心流泪,史湘云来安慰她。
湘云说道:“这山上赏月虽好,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。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,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。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。这山之高处,就叫凸碧;山之低洼近水处,就叫作凹晶。这‘凸’‘凹’二字,历来用的人最少。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,更觉新鲜,不落窠臼。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,一明一暗,一高一矮,一山一水,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。有爱那山高月小的,便往这里来;有爱那皓月清波的,便往那里去。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‘洼’‘拱’二音,便说俗了,不大见用,只陆放翁用了一个‘凹’字,说‘古砚微凹聚墨多’,还有人批他俗,岂不可笑。”
林黛玉道:“也不只放翁才用,古人中用者太多。如江淹《青苔赋》,东方朔《神异经》,以至《画记》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,不可胜举。只是今人不知,误作俗字用了。实和你说罢,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。因那年试宝玉,因他拟了几处,也有存的,也有删改的,也有尚未拟的。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,注了出处,写了这房屋的坐落,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。他又带出来,命给舅舅瞧过。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,又说:‘早知这样,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,岂不有趣。’所以凡我拟的,一字不改都用了。如今就往凹晶馆去看看。”
后来,人们根据二人聊天,对大观园的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,总结出成语“不落窠臼”,用来比喻有独创风格,不落旧套。
【造句举例】
命运的地图早已写就,纵横交错安排妥当,因果前缘一个不落,只有他们一无所知,天真地以为可以不落窠臼。
成语故事
东汉桓帝时代,宦官专权,与大官僚集团斗争十分激烈。有一个著名的官员名叫李膺,字元礼,颍川郡襄城县(今属河南襄城县)人。
李膺最初被举为孝廉,又被司徒胡广征辟,举高第。后升任青州刺史,青州的郡守县长害怕他的严明,大多弃官而去。历任渔阳、蜀郡太守,又转为护乌桓校尉,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,因公事免职。
公元156年,鲜卑犯境,桓帝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,羌人闻讯畏服,他因而声威远播。后入朝为河南尹,因检举不法,被诬陷免官,得应奉援救而获赦。出任司隶校尉时,能使宦官震恐。
李膺做司隶校尉时,宦官头子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(现在河南省沁阳县)县令,贪赃枉法,凶暴残民,甚至杀戮孕妇。张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,于是畏罪逃到张让家里,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。李膺知道这个情况后,亲率役卒,冲进张让家里,砍破屋柱,把张朔捉来杀了。
张让向桓帝告状,桓帝召李膺进宫,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把张朔处以死刑。李膺回答说:“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,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,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。我自知有罪,死期就在眼前,但我并不惧怕(原文是“诚自知衅责,死不旋踵”),特请宽限5天,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,卸了任再来受刑。”桓帝听了,回头对张让说:“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,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?”
“旋踵”是转动脚后跟,即后退的意思,有时也比喻时间很短。后来,人们引用“死不旋踵”这个成语,来比喻不避艰险,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。
更多精彩
完
扫描二维码
点击关注
